我过着一种迷茫的生活
我常常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生命。身体内部复杂的生化组成,外部世界永恒的随机扰动,一切都在向我施加作用,引诱我作出反应。
当我感到无聊时,会拿起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小红书、抖音,如果看到好玩的东西,就会刷下去花掉一些时间,如果没有看到,就会放下手机,感到更加无聊,还增加了一些沮丧。
当外部环境对我有诉求时,我做一些事情。
当我感到压力时,不愿意做事情,就会打开 v2ex.com 或者 x.com 或者 news.ycombinator.com ,然后顺藤摸瓜打开布满整个浏览器窗口的tab页,花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有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项目/想法,会去搜索更多关键字,打开更多 github.com 的页面,然后下载一些电子书、压缩包,收藏一些好文章,好资源。一番激情冲浪以后往往已经是日薄西山且双眸酸涩了。
日积月累,我的待办事项越来越长,文件系统越来越乱,余下的生命越来越短。也许我不应该这样下去。
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无常虎视眈眈,一切都有结束的一天、并且不知道是哪天,那我就应该收回眺望目光,告诉自己,只有今天是真实的,只有此刻不是幻觉。
如果一生漫长流转、前路无限分岔,一切回首时都是模糊、并且旁路不计其数,那我就不该相信任何故事,告诉自己,我是世间唯一真神,我就是一切的尺度。
我唯一需要反复思考直到拥有清晰答案的问题是:在这终将陨灭的一生中,怎样度过这一天是好的?然后问题转化成:对我来说,什么是“好”?
此后,我的整个生命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实现这些 “好” 。除此之外,我不关心任何事情。
在许多可能之中,“创造” 大概率是好的。(也许是因为“创造”会激活自我,让人体验到自主性,更有“活”感。但难道说“活”着是为了感受“好”,而“好”感本质上源于“活”感?暂时还想不清楚此事。)
在许多不同的创造形式中,写作、编程是我目前已经入门了的。
写作的必要性
人的记忆力是不可靠的,时间会洗刷一切。详细记录生活可以帮助我在三年之后重回事发时的上下文,再次体会当时的思绪、情感,再次咀嚼品味生活的甜蜜、苦涩或寡淡。这给了我重活一次的机会。
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遇到的一切人,构建的一切故事,本质上都是浮沙筑高台。文字也不例外。文字无法对抗虚无,但却能照亮此刻,在反思和琢磨中,我能觉知自我,更深地体会现实。这给了我活得更深刻的机会。
如果在活着的时候,文字幸运地跨越时间、空间广泛传播,文字就会作为一种杠杆撬动生活,带来财富、名望、人际关系、广泛的机遇。这给了我活得更开阔的机会。
写作的形式
对我来说,写作主要包括私人日记、技术文章、生活文章。
私人日记主要记录生命中的每一天发生的值得一记的事情,要事无巨细,不厌其烦,万万不要为了追求凝练而省略细节,要详细而忠实地完整记录当时的事实和感受,这会为将来重回旧地提供丰富详尽确切的上下文,为重活一次打好基础,提升revisit时的真实感。
技术文章主要写漏洞复现、工具使用、方法总结、知识梳理,要精微细致,完整涵盖所有成功和失败的历程,虽然你的读者主要还是未来的自己,但是要想象自己在面对一个幼稚的一无所知的初学者在记录,这会为将来的你节省下时间,也能够帮助到网络上偶然造访的漫游者。
生活文章讲究天马行空,一气呵成。因为灵感往往稍纵即逝,稍有犹豫就变形变味。要积极发扬个人语言风格,使用自己的语言,不使用别人的语言。
写作的定位
不要将写作认为是完成任务过程中或者完成任务后顺带做的事情,而应当将写作作为一切行动的中心,出发点,目的地。这会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但是不妨一试。
记录,不再是行动的附加价值。一切行动,只是纯粹为了记录。
分析一个漏洞,不是为了分析它,而是为了输出一篇漏洞分析的文章。先写好文章的框架,标定计划做哪些尝试,然后将过程中的所有成败记录下来。文章写好了,事情自然也做好了。
培养一种技能,不是为了掌握它,而是为了输出一篇关于如何培养该技能的文章。当实践只是为了总结时,生活的目标便清晰起来。
如果一切行动为了讲述一个故事,如果一开始就构造好故事的框架,那么这个行动的成果便也不会太差。
将写出文章作为日常一切行为的根本目标,看起来舍本逐末,却可能是一种有益的策略、有效的机制,一个人类原生注意力分配机制的补丁。
认识人类原生注意力分配机制:刺激导向
人类天然倾向于对一切刺激产生反应。远古以来,为了活得更好更久,人要一刻不停地扫描周遭的气味、声音、温度、图像,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的含义,积极识别其中蕴含的机会和危险,然后做出反应。这一套动作潜藏在意识之下,在人类已经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在这样的机制下,对周围没有反应反而是更难的。如果注意力是意识的指针,那么他所指向的地址就会不停地变化,耳眼鼻舌身都要来赋值。人类宝贵而富有力量的意识也在这个不停赋值的过程中溃散而一无所成。
人类天然被异常值(outliers)吸引。异常值意味着偏离平均的刺激程度,自然会收获更大的注意力。而异常值也意味着是偏离正轨的,跳跃的,没有固定线索的。注意力指向异常值的时间是无法持久的,意识在上面停留以后是难以积累的,复利是不会发生的。所以,异常值是一种需要刻意抵制的诱惑。保持生活行驶在中庸、恒定的轨道上,只有这样,普通人才有机会让自己的意识做出一些成果,积累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重构人类注意力分配机制:输出导向
如果建立起一个进程,在后台轮询,不停尝试向意识的指针(注意力)赋值,那么在那些指针悬空的时刻,意识就能被唤回到我们真正需要他在的地方。
正念之所以无法被所有人广泛利用,就是因为这个后台进程尝试赋予的值仍然是null,也就是内观、冥想、正念的目标都是让注意力尽可能悬空,以免被内外部刺激拐跑。也许这样做可以通往究竟,但是考虑到人类的究竟就是虚空,走向这种究竟也未必是有助益的。
那么不如,我们为这个后台进程设置一个有益的默认值,用来赋给注意力指针。这个默认值就是 “输出”(文字)。
这比正念容易做到得多,因为对人类来说, “有” 的吸引力天然大过 “空”,但如果都是“有”,一时倒还难以分清哪个更有吸引力。
于是我告诉自己: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新鲜的事情,无论别人造出来什么有趣的东西,对我来说,今天的目标就是围绕特定主题生成一些文字。
生活一下变得简单,有方向,可执行了。潜意识不能再越过我主导我的注意力了。我就像是 hook 住了人类注意力分配的函数,然后写死了返回值。
这让我变得像是chatgpt,让我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一些漫游的乐趣(当然,我可以随时取消hook,恢复本性),但却会提高我的生产力,让我的时间能够以更具体、更专注的方式被花掉。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一些将注意力持久重定向到”输出“的实践技巧
- 日常生活中,想到/遇到有趣的,值得一写的东西时,立刻记录下来。
- 每天早上开始工作时,从待办文章标题中选择1-2个标题来作为今天的主题。可以一个是技术类的,一个是生活类的。
- 连接两个动作来养成一个习惯:当我坐在电脑前查看屏幕时,我的默认选项是打开 VSCODE/TYPORA 开始输出,而不是打开 CHROME 开始冲浪。
- 主题如果过大,要分成几个小主题来写,以免过载。每篇文章争取在3000字内写完。